“在上班和上進之間,選擇了上香。”
“在求人和求已之間,選擇了求佛。”
寺院已經被“擠爆”。曾經是中老年人聚集地的寺院,如今卻受到90后、00后的熱情追捧,清晨準時在寺院排隊打卡的年輕人自嘲比上班準時,佛珠手串成了新晉時尚單品,寺院咖啡能喝出了人生境界……寺院旅行打卡和周邊攻略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刷屏,寺院成了網紅流量擔當。寺院究竟有什么樣的“魔力”?到廈門佛事展逛一逛,也許就能找到答案。
一、建筑人文自帶“網紅體驗”
在廈門佛事展的寺院建筑展館和云游寺院攝影展館相連。寺院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筑風格,已成為傳統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館內“營造空間”的體驗區,飛檐之上的屋脊獸、剪瓷、灰塑、瓦當一一陳列在眼前,每一個構建不僅展示出傳統古建的精工之美、蘊含智慧的實用之巧,還承載著歷史人文的典故和美好的寓意。
寺院是道場也是人文景觀,很多所謂的“網紅”寺院,實際上可以追溯上千年的歷史傳承。紅墻黃瓦、飛檐長廊、煙霧繚繞,寺院環境清幽且自帶文藝氣息,現在是非常出片的打卡地,古時也是文人墨客的文思源泉。古色古香的寺院建筑加上富有人生哲理的禪意文字,這樣的小視頻在社交平臺“出圈”,本質上和古人題在寺院山墻上的禪詩被流傳吟誦一樣,是不同時代表達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感的方式。
當清風和飛檐之上的那串風鈴不期而遇,空靈清越的聲音安頓了我們的身心。莊嚴肅穆的殿宇前一襲黃色的僧袍飄逸而過,從容不迫的腳步帶走了世俗的紛擾。這是寺院場景帶來的體驗感,與普通景區的商業化場景不同,寺院更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,年輕人來寺院打卡無論是為了“卷”還是為了“曬”,都會在寺院文化氛圍的熏陶下,感受到的法喜和自在。
二、莊嚴之美撫平“精神內耗”
佛像雕塑展區是廈門佛事展最主要的展區之一。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派系、不同材質的佛菩薩造像,有傳統工藝,也有現代技術。圓潤飽滿的面相、纖長優雅的手指、復雜紛繁的衣紋和瓔珞……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佛造像的工藝之美。加上展區內的佛堂供具、鐘鼓木魚等展品,仿佛穿越回到寺院的殿堂,在這個展區內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“莊嚴”。
佛教是很重視美學的宗教,以建筑之美、經文之美、音樂之美和佛像之美,來映照人格之美、佛法之美。置身寺院的殿堂,低沉的鐘鼓、裊裊的佛樂、繚繞的香煙,面對莊嚴的佛像,就能感到這種美,美得熠熠生輝,美得賞心悅目,美得讓人靈魂戰栗。殿堂清凈莊嚴的氛圍體驗,洗滌了生命的悲憂苦惱,凈化了浮躁的心靈。
行走在展館內,抬眼看見佛菩薩悲天憫人的眼眸,凝神注視佛菩薩靜謐神秘的微笑,那一刻點亮了蹉跎的歲月,滌蕩了世間的煩惱。初看佛菩薩臉上的笑顏,覺得那微笑是想向我們訴說著什么,凝視佛菩薩臉上的笑顏,又覺得那微笑是在聽我們訴說著什么。“騙人騙已不騙菩薩”,年輕人來寺院無論“信”或“不信”,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風,吹散塵世囂煙,拂去妄念的浮云,撫平了精神的內耗。
三、佛系文創實現“自我激勵”
佛系文創、寺院IP是廈門佛事展的新看點,佛系文創、佛系好物似乎很難去定義,除了已經成熟的文創產品,在傳統的佛像、禪香、素食等展區,隨處可以發現對傳統文化、寺院文化的再次挖掘和創新的嘗試。“有趣”、“有顏”是佛系文創的基礎標配,“有故事”、“有功能”則是佛系文創在寺院IP加持下增加的新內涵。
寺院獨特的環境和文化氛圍,讓在當下浮躁社會中的年輕人找到了傾瀉壓力的出口,緩解了內心的焦慮和壓力。真正愿意“躺平”“擺爛”的年輕人實際上并不多,在寺院安頓身心之后,大部分年輕人還是要回到“俗世”中努力生活。佛系文創承接了寺院場景的轉移,將祈福祝愿運用到更多的生活場景,成為年輕人生活中的陪伴,陪伴自我的成長,陪伴心靈的治愈。
過去,中年人盤串是油膩的,是被年輕人鄙視的?,F在,年輕人卻成為了寺院排隊請串的主力軍。“香灰琉璃”、“十八籽”年輕人盤得明明白白,與其說是對四爺宮里香灰的執念,不如說是對背后蘊含的文化寓意的認同。年輕人無論是依靠“玄學”還是開始“信命”,佛系文創的潮流之下,歸根到底是一場心靈的自愈和自我的激勵!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
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
萬籟此都寂,但余鐘磬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