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12日午夜時分,書桌對面的室友還在疾點鼠標中,望著電腦里寫了一半的作業,看著近在咫尺柔軟的床,卻沒有人要躺。
哎,又是通訊員交流營平平無奇的一天吶……
六年前,我剛剛調入寺院文宣部,腦袋空空如也。
前任同事寫的活動報道,沒十年古文基礎根本看不懂,當然也沒人在乎,反正我們的主要任務,就是把大和尚的開示截成小段段,往網站一發完事,大家天天法喜充滿,歲月靜好。
直到遇到鳳凰網佛教文化·十愿網的通訊員交流營……
開營快樂,你馬上就會哭了
鳳凰網佛教文化、十愿網總編輯崔明晨老師的一堂新聞寫作課,直接讓我們天塌地陷:
“當前很多寺院文宣純是自嗨,完全沒有做媒體的概念”
“不接地氣,飄在天上”
“佛里佛氣,不說人話”
……
句句戳心,條條中槍。
文宣曾經是我最抗拒的崗位,好不容易學佛了,只想“跳出三界外”,活動八股文報道已經是寫作極限,還要考慮受眾需求?還要挖掘佛教文化?NO!NO NO NO!
可是,心告訴我,你要好好干!
本想來打個醬油回去繼續躺平的我,無法淡定了。
當時交流營地選在山東一座寺院內,正值重要活動,將近十萬人涌進來。崔老師給學員們布置的作業,就是寫一篇活動報道,體裁不限,內容不限。
然而,這可把我難壞了??粗鵀鯙蹉筱蟮娜肆?,只剩靈魂三問:寫什么?怎么寫?不寫行么?
已經忘了最后寫了個啥,只記得那時上海某寺院一位90后通訊員的報道被當作范文展示,雖然講的都是活動期間發生的小事,但文字清新平實,內容鮮活有趣,把我以前對活動的刻板印象直接粉了個稀碎。
哦,原來也不必非要拽幾句佛言祖語以示莊嚴,原來“說人話”竟如此可愛。
機位多到離譜的拍攝中
五天的交流營結束,帶著被顛覆的認知回到寺院,我認真做了一份PPT向職事師父做了匯報。
師父非常認可,也非常重視,隨即開通了寺院第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微信公眾號,經過商議,內容大致分為新聞報道、活動資訊、修行故事、義工生活等幾個大類,開始把讀者的需求和體驗放到重要的位置,在當時來說,已算有了佛教自媒體的雛形。
由于培訓時間短,沒法詳實地在課上教授寫作,我便按老師們提點的內容,去搜索相關資料,把何為簡訊、何為通訊,怎么取文章標題等等學習了一通,從今天來看,都是最基礎的自媒體寫作方法,但正是這些學習,培養了我們的基本能力,也給予我們極大的信心。
公眾號開通之后,我們摸著石頭過河,嘗試過各種方法:
用年輕人的語言寫90后的受戒經歷;以故事形式敘述當今學佛人的困境和奮進;用大量美圖展示修行道場的清凈和人文……
宣傳效果是立竿見影,文章被各大佛教媒體轉載,粉絲數逐步攀升,評論從一水兒的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到常有真心的吐露……
就這樣,我們終于摸到了一點佛教媒體的宣傳路子。
學啊學吧!
后來又陸續參加幾次交流營,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。如果說課堂上各路專家大咖的教授打開了我們的眼界,那么“誰也別想躺平”的“瘋勁兒”則打通了我們的“任督二脈”。
這些年做寺院文宣,最大的困難是組建團隊。
一是缺少具備專業素養的義工,二是大家往往不是來躺平就是來療傷的,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。
但在交流營,卻怎一個“卷”字了得。從最初的圖文新聞,到后面的視頻制作、直播報道,作業形式層出不窮,花樣翻新。
雖然很多通訊員相當佛系,甚至潛意識里抗拒新事物,常常因跟不上節奏,想要臨陣脫逃。但神奇的是,絕大多數人都堅持了下來,不但堅持了下來還自自然然卷了起來。
各小組為了拍視頻取景早出晚歸,為了討論直播方案夜不能寐,邊哭著喊著要回家,邊悄摸改著稿。我們笑把交流營稱“愛瘋”,不知它有什么魔力,能讓一群佛系媒體人卷生卷死,痛并快樂著?
被忽悠的師父們融入“愛瘋大軍”
或許是當我們回去各自寺院的時候,忽然發現寫的報道開了竅;或許是當作品引發了更多人的善念或者覺悟時;或許是與這么多人攜手齊心地“拼命”是如此暢快;或許……每個人心里自有答案。
有導師說:有心最重要,心能成就一切事情。有導師說:真正的傳媒人,以生命感動生命。我想,人活著總要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情,我沒有別的什么能力,只會寫一點簡單的文字,那就在這里扎根,在這里體驗,在這里成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