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電子木魚,拜賽博佛祖。藥師寺寬邦的電音大悲咒在Livehouse開專場。本屆年輕人去寺廟已經out了,聽電音佛經,見機甲佛祖,越來越迷戀“賽博玄學”的年輕人,興起各種電子積攢功德的新操作(賽博玄學,即人工智能與玄學的融合)。2023年9月18日,在2023鳳凰網佛教文化·十愿通訊員成都交流營上,當代數字藝術家、數字新遺產創作引領者趙梓君老師做了《傳統文化傳播——數字技術AI AGENTS場景之下的文化創新》的講座,一場精彩紛呈的關于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正在上演。
趙梓君老師及其團隊常年致力于結合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,以數字語言提煉新文化遺產以及線上數字收藏品領域的開發創作。其中,大型數字創作展示《乾隆南巡圖》《五岳四瀆-天下歸仁》和《芥子納須彌》是三個最具代表性的范例。
如何用技術語言呈現觀音法界的巍巍莊嚴?趙梓君老師及其團隊創作的數字類型作品——普陀觀音法界《芥子納須彌》,以多元的、不同的粒子元素,如蓮花、法器、佛像等完全抽象的方式向觀眾闡述了什么是因緣,什么是因果關系,什么是更高維度的智慧。一場蔚為壯觀的芥子納須彌的廣大場景,以超強沖擊視覺帶給人深刻的“朝圣記憶”。
小編僅在現場看了演示視頻就已經大呼“哇塞”了。更何況現場8、9米高的沉浸式實景,更是怎樣的一種撼動,在趙梓君老師的呈現中,仿佛已經置身于《普門品》中觀音菩薩無量功德海中,佛經中神奇廣大的場景,以一種很新的數字語言就這樣呈現在面前。
“普陀觀音法界《芥子納須彌》,是我們創作難度最大的一件作品。”趙梓君老師說,其實我的團隊在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非常矛盾,關于“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解析芥子納須彌”,團隊內部產生了非常大的分歧——我們在程序上怎么寫?才能夠體現菩提自性、緣起性空,這些在非佛教人士看來,非常虛玄的佛教理念?
三年的創作歷程,既是科技的狠活,更是心性與智慧的不斷升級。正如趙梓君老師所說,當技術和藝術、理性和感性的融合,這些形而上的概念“完全是與你的交互和感悟,不是由我敘述給你。每個人對宇宙觀的認知是要靠自己和宇宙的關聯去進行認知的,藝術家的職責是通過作品激發出觀眾真正的內在思維。
“當我們能往里看是芥子,往外看是須彌,那么宇宙將充滿無數種可能。”信仰與AI的碰撞是科技的交互,是技術語言的提煉到藝術語言的應用,亦是佛教所說的無情說法,更是人類探索心靈之路的向上向善。從《芥子納須彌》,我們看到了數字賦能和佛法加持的雙BUFF疊加,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以更能接受的數字語言與佛法結緣,與傳統文化結緣。
賽博拜佛 心平氣和:怨種打工人,我真的佛了嗎?
3月8日,一個日本的程序員通過Chatgpt訓練出了一個AI佛祖hotoke.ai,用著AI的標準式廢話解決年輕人的困惑。與趙梓君老師所呈現的信仰的數字藝術作品不一樣的是,AI佛祖24小時在線的,一對一的標準式輸出答案,解決深夜的EMO,職場的內卷,i人的社恐。
諸如此類的神奇操作還有諸事不順時,敲一敲電子木魚,總是沒錯的;放生一條“電子錦鯉”,心想事成——小紅書、B站,年輕人扎堆“賽博玄學”,感受新型佛光普照。
但聽完這些,做完這些,大師,我真的悟了嗎?以小編的朋友小翟為例,網紅寺廟的十八籽安排上了,電子錦鯉放生了,電子小木魚也敲上了。但真正能解決內心困惑了嗎?并非如此。更多的九零后、零零后在以一種“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操作”,讓我們看到了當代年輕人面臨的巨大壓力。僅僅通過動動手指“一鍵轉發”,就能完成一場小型的“線上作法”,低成本的心理慰藉,并不能解決生活工作的困惑和人生終極問題。虛擬世界偶爾可以讓人逃離放松,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。
人工智能“普度眾生”?延參法師:這是年輕人很賽博的生活
無獨有偶,延參法師在近期中國新聞網的采訪中,也談到年輕人敲電子木魚的解壓方式,他說“敲電子木魚,就是一種個體生活的內心訴求,傳遞一種對任何事情都要存一份積極的念頭,沒有人因為敲個電子木魚,就真的遁入空門。年輕人昨天玩“羊了個羊”,今天敲木魚,明天興許就去斗電子牛了,它就是一種生活情趣化表達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年輕人的生動活潑,對年輕人多一點包容,不必要把這事過度嚴肅化,要給年輕人的多元思維和表達方式多留出一點空間。敲完木魚,回歸內心平和,回歸生活的活力滿滿,更加勇敢地直面生活的挑戰,堅定走向美好未來,不也是一種很賽博的生活嗎?”
在AI人工智能領域,國內寺院也走在前列,杭州靈隱寺以領先的技術和更為出眾的的“互聯網+智慧寺院”的全景模式,打造虛擬云寺院,更是彰示出了千年古寺在當下一種新的入世智慧。
《華嚴經·十地品》謂:“菩薩若不能通徹世間的一切工巧技術,不能證入第五地。”可見,大乘佛學的教義點明:運用社會知識和技術成果,不僅能增長個體在科學上的靈活性,還有助于發掘修行的真諦。AI是為了讓人更好的生活,而不能代替我們實際上的修行和內心的恭敬虔誠。畢竟,不是電子積累功德,我就真的佛了。這場賽博修行,最后還得回歸現實。